? ? ? ???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办学定位为指导,紧跟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接受地质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能在地球科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地质调查以及地质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规格:
(1)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高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及一定的管理能力。
(2) 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
(3) 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4) 了解地学的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能够跟踪地学研究的最新理论。
(5) 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报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地质研究和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 了解地学专业的相关法律和社会环境。
二、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与专业特色
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学科知识面宽、从业适应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地球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及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可以胜任地质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城市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技术管理、规划工作等。
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足,具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形成特色、倡导创新、复合成才”,是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紧跟地球科学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势,以传统地质学为基础,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毕业生以具有“理论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为特色。
三、专业培养标准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合格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本科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
1.1 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1.1.1哲学知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1.1.2科学发展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1.3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1.4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1.5基础的军事理论:军事理论。
1.2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
1.2.1自然科学基础: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1.2.2工程测量基本原理、地质工程制图基本原理和方法;
1.3 数学的基础知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4专业知识
1.4.1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地质学基础;
1.4.2矿物学、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晶体光学、结晶学、矿物学A、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变质岩石学、地球化学;
1.4.3古生物和地球历史演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古生物学A、地史学A;
1.4.4构造地质及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A;
1.4.5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环境地质学A、水文地质学基础等;
1.4.6现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矿产综合勘查技术、遥感技术及应用、地球物理学概论、现代岩矿测试技术等;
1.4.7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方法:资源经济学、资源规划与管理;
1.4.8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地质调查技术与规范、环境地质学A、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等;
1.5 为专业服务的其它知识
1.5.1为专业服务的外语知识:英语、专业外语;
1.5.2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2. 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2.1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2.1.1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1.2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
2.1.3具备运用写作、图表、电子和多媒体进行交流的能力;
2.1.4善于口头表达,能够组织报告和会议进行交流。
2.2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具备梳理项目系统内的关键问题、难点以及影响因素的能力;
2.2.2具备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全局性和系统性地考虑项目实现的能力;
2.2.3具有系统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的能力;
2.2.4具备技术分析的能力,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论证、总结并得出结论;
2.2.5具备识别及分析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因素的能力。
2.3 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
2.3.1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2.3.2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决方案;
2.3.3主动汲取从结果反馈的信息,进而改进未来的设计方案;
2.3.4较强的创新意识。
2.4信息获取与综合能力
2.4.1具备针对问题查询相关资料或者电子文献的能力;
2.4.2具备针对问题的综合知识能力;
2.4.3具备针对问题的再学习能力。
2.5独立工作能力
2.5.1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国家与行业标准与规范;
2.5.2掌握相关实验的操作技能、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2.5.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2.5.4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
2.5.5具有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基本能力;
2.5.6具有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2.6团队合作能力
2.6.1与不同类型专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与整合能力;
2.6.2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6.3团队合作(领导与被领导)能力;
2.6.4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2.6.5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
2.7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2.7.1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2.7.2具备参加国际专业合作项目的初步能力;
2.7.3熟练运用英语查阅相关文献。
2.8.1建立和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组织并管理计划和预算;
2.8.2在团队中的领导能力;
2.8.3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8.4协调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提升项目组工作质量;
2.8.5领导和主持项目或工程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2.8.6具有组织协调,与项目相关方协商、约定和管理变化需求的能力。
2.9终生学习的能力
2.9.1保持求知欲和终生学习的态度;
2.9.2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
2.9.3与世界地球科学发展保持同步,与时俱进。
3. 本科毕业生应养成的素质
3.1身心健康,视野开阔
3.1.1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讲究卫生,身体健康,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3.1.2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3.1.3具有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全球观,能够正确认识现时的焦点,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3.2热爱祖国,品德高尚
3.2.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理,正直,富有责任感;
3.2.2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遵守行业准则;
3.2.3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
3.3志存高远,意志坚强
3.3.1有志于学习与掌握知识,造福于社会与全人类;
3.3.2具有远大的抱负,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3.3.3强烈的责任感;
3.3.4能够经受挫折与失败。
3.4刻苦务实,精勤进取
3.4.1具有执着的工作态度,并能够结合具体条件善于运用灵活方式合理解决问题;
3.4.2保持求知欲和终生学习的态度;
3.4.3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3.4.4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3.4.5能够在不同文化、不同区域背景下适应工作。
3.5思维敏捷,乐于创新
3.5.1不安于现状,持续改善;
3.5.2不墨守陈规,勤于思考;
3.5.3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四、主干学科和相关课程
主干学科:
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浆岩石学。
主要课程:
地质学基础、矿物学A、古生物学A、地史学A、构造地质学、岩浆岩石学、矿床学。
特色课程:
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A、地史学A、矿物学、岩浆岩石学、矿床学等。
辅修专业课程模块:
共31学分。
矿物学A(48学时,3学分)、岩浆岩石学(56学时,3.5学分)、构造地质学(56学时,3.5学分),沉积岩石学(56学时,3.5学分)、地史学A(48学时,3学分)、古生物学A(48学时,3学分)、矿床学(56学时,3.5学分)、变质岩石学(56学时,3.5学分)、矿产综合勘查技术(32学时,2学分)、区域大地构造A(40学时,2.5学分)。
选修专业课程模块:
共10学分。
矿物学A(48学时,3学分)、岩浆岩石学(56学时,3.5学分)、沉积岩岩石学(56学时,3.5学分)。
五、课程地图
地质学专业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高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及一定的管理能力。 | 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较为广泛的人文知识。 | 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 了解地学的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能够跟踪地学研究的最新理论。 | 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报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地质研究和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 了解地学专业的相关法律和社会环境。 |
地质学基础 | ● | ● |
| ● |
| ● |
结晶学 |
| ● |
|
| ● |
|
矿物学A |
| ● |
| ● |
|
|
晶体光学 |
| ● |
|
| ● |
|
岩浆岩石学 |
| ● |
| ● |
|
|
构造地质学 |
| ● |
| ● |
|
|
古生物学A |
| ● |
| ● |
|
|
地史学A |
| ● |
| ● |
|
|
沉积岩石学 |
| ● |
| ● |
|
|
变质岩石学 |
| ● |
| ● |
|
|
矿床学 |
| ● | ● | ● |
|
|
地球化学 |
| ● |
| ● |
|
|
工程测量 |
| ● |
|
|
|
|
区域大地构造A |
| ● | ● | ● | ● |
|
遥感技术及应用 |
| ● |
| ● |
|
|
地球物理学概论 |
| ● |
| ● |
|
|
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 |
|
| ● |
| ● |
|
地质调查技术与规范 |
|
| ● |
|
| ● |
现代岩矿测试技术 |
|
| ● | ● | ● |
|
矿石(相)学 |
| ● |
| ● |
|
|
矿产综合勘查技术 |
| ● | ● | ● | ● | ● |
地球系统科学 |
|
| ● | ● | ● | ● |
全球气候变化 |
| ● |
| ● |
| ● |
水文地质学基础 |
| ● |
| ● |
|
|
专业外语 | ● |
|
|
| ● |
|
资源经济学 | ● | ● | ● |
| ● | ● |
资源规划与管理 |
| ● |
|
|
| ● |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 |
| ● |
| ● |
|
|
石油地质学 |
| ● |
| ● |
|
|
环境地质学A |
| ● |
| ● |
| ● |
矿山地质学 |
|
| ● |
|
|
|
矿田构造 |
|
| ● |
|
|
|
宝玉石学 |
|
| ● |
|
|
|
矿物加工工程 |
|
| ● |
|
|
|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
| ● |
|
|
|
|
层序地层学 |
| ● |
|
|
|
|
测井技术 |
|
| ● |
|
|
|
地质学专业实践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 | 地质野外工作能力 | 地质资料解释能力 | 地质制图能力 | 室内岩石、化石、矿 物的鉴定能力 | 常用地质分析测试及其数据解释的能力 | 地质相关资料收集和报告的撰写能力 |
地质学基础 | ● |
|
| ● |
| ● |
结晶学 |
|
|
| ● |
| ● |
矿物学A | ● |
|
| ● | ● | ● |
晶体光学 |
|
|
| ● |
| ● |
岩浆岩石学 | ● |
|
| ● | ● | ● |
构造地质学 | ● | ● |
|
| ● | ● |
古生物学A | ● |
|
| ● | ● | ● |
地史学A | ● | ● |
|
| ● | ● |
沉积岩石学 | ● |
|
| ● | ● | ● |
变质岩石学 | ● |
|
| ● | ● | ● |
矿床学 | ● |
|
| ● | ● | ● |
工程测量 |
|
|
|
| ● | ● |
遥感技术及应用 |
| ● |
|
| ● | ● |
现代岩矿测试技术 |
|
|
| ● | ● | ● |
矿石(相)学 |
|
|
| ● |
| ● |
计算机在地学中应用 |
|
| ● |
| ● | ● |
创新创业教育 | ● | ● | ● | ● | ● | ● |
测量实习B |
|
|
|
| ● | ● |
地质认识实习 | ● |
| ● |
|
| ● |
野外填图教学实习 | ● | ● | ● | ● | ● | ● |
地学类综合实习 | ● | ● | ● | ● | ● | ● |
地质读图及构造解析 |
| ● | ● |
|
| ● |
遥感、卫星资料解析 |
| ● |
|
| ● | ● |
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 ● | ● | ● | ● | ● | ● |
毕业实习 | ● | ● | ● | ● | ● | ● |
毕业论文 | ● | ● | ● | ● | ● | ● |
六、课程关系图
七、毕业合格标准
1.符合德育培养要求。
2.最低毕业学分190。其中理论课程147.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6.5学分。其中创新创业教育不得低于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不得低于9学分,辅修课程不得低于6学分。
八、授予学位
本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